羊是人类最早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半农半牧的环县,羊文化沉淀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渗透在环县人的骨子里,是环县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踞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870万亩。辖20个乡镇、251个行政村,总人口36.32万人。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历史上属西北边陲之地,禹贡九州之时属雍州之域,秦汉时设北地郡方渠除道,三国两晋时属安定郡,隋置弘德县,唐属方渠县,北宋为环州,明改为环县,隶属陕西行省,清康熙八年(1669年)划归甘肃。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苏维埃省委省政府曾设址于环县河连湾,红军长征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发生于此。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县境内汉族与义渠戎、匈奴、鲜卑、羌、党项等民族互相征伐与融合,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也随之融合发展,是“中国皮影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甘肃省18个养羊大县之一。
环县种草养羊历史悠久,自夏以来各朝均“户户有畜、牛羊成群”。《诗经》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史记》记载“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明朝傅振商诗《环县怀古》云“牛羊共踏长城窟,鸟雀空啼灵武台”,秦昂诗《环县道中》云“牛羊下山麓,烟火散效垧”。自古以来,羊是环县人衣、食、用、行的重要物资来源,更是革命战争时期支援前线的重要物资。羊如同环县的黄土地和环江水一样,养育着长期与贫困斗争的环县人,塑造了环县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友善的性格。羊皮袄、羊毛毡、羊毛袜等都是环县人最温暖的记忆,羊羔肉、荞剁面、燕面柔柔等都是环县人最美的味道。基于养殖传统和资源优势,环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肉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
环县羊文化展示馆旨在以羊文化为视角窥视环县的农牧文化和人文精神,通过“羊在环县”“羊大为美”“羊名天下”“羊的盛宴”“羊艺术展”五个版块,全景展示环县羊文化的悠久历史、羊与环县人的密切关系、羊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与羊有关的民俗和饮食文化,充分展现环县发展羊产业的历史渊源、资源优势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