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地处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战国秦长城横穿其境,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自先秦以来这里一直是战乱频仍,民族杂居。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或以牧辅农,或以耕助牧。古代环县先民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过羊,甚至是以羊为生,与羊为伴,人民的衣、食、住、行都与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群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民财富的多寡,羊文化深深的渗透于环县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先秦时期—周风戎韵
环县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周祖不窋失官后,率领族人来到庆阳一带。与当地戎狄杂处,接受了戎狄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和射猎为主,农业在生产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周人在戎狄间,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东周时期,大国纷争,无暇顾及戎狄,环县遂沦为义渠戎之核心领地,义渠戎作为西戎的最大最强一支,与秦国争战数百年之久,他们仍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牛羊成群,但是在周文化影响下,义渠人亦发展农耕,史料中有“筑有二十五城”的记载,方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城之一。
(一)墙面展示:
1.绘画:《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无羊》篇赞美了周宣王时期牧业兴旺的景象。该诗颂道:“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题款文字:小篆)其大意是,谁说你无羊,你的一群羊有三百头之多,谁说你无牛,你的牛一群有90头之多。这正是描述当时黄土高原一带的畜群规模和牧业繁盛。
2.图片:《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封面及内容,“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
3.地图:义渠国分布范围图(手绘)
4.图片:拓“义”字的甲骨文,图片说明:此字脱胎于羊,表明义渠人与羊的亲密关系。
(二)、实物展示:
复制以下文物(提供文物规格)
|
虎噬羊铜牌饰 |
|
羊角形铜当卢 |
|
羊角形铜牌饰 |
|
羊角形铜饰件 |
|
羊角形铜当卢 |
|
羊角形铜牌饰 |
|
削刀:宰羊或者吃羊肉 |
|
环首刀:宰羊或者吃羊肉 |
二、秦汉时期—汉匈拉锯
自秦昭襄王灭义渠后,在其故地置北地郡,并“筑长城以拒胡。”此长城正是横穿环县的秦长城,环县境内已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和经济形态。长城以南是秦国的鸡鸣犬吠,长城以北仍然是牧声悠扬。秦汉之际,环县一直是秦汉和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正是“马踏长城关,羊过长城窟”。
(一)墙面展示:
1.地图:环县战国秦长城分布图(电脑绘制)
2.图片:战国秦长城照片(一组)
3.绘画:匈奴人的游牧生活(参考《汉书·匈奴传》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三、魏晋时期—羌笛悠悠
东汉以降,游牧于河湟地区的羌人因侵扰河陇而被内徙安置,陇山以东的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就是最主要迁入地。羌人的东羌部落就分布于环县西部青龙山一带,以牧为业。随后因不满东汉统治,羌人数次叛乱,声势浩大,波及甚广,致使安定、北地、上郡及所属县数次内迁,东汉为平定羌乱,大伤元气,不久也就大厦倾倒。魏晋时期,中原混战,环县全境彻底沦为羌胡之地,作为以羊为图腾的民族,羌人在这里过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
(一)墙面展示:
1.书法:“羌”(金文书写),说明文字:“《说文》曾解释:“羌,西方牧羊人也。”羌字从羊,是由“羊”和“人”两部分组成。在民间有一种说法,牧羊的男人即姓羌,而牧羊的女人即姓姜,反映胃羊和人的联系密不可分。”
2.展板:故事(羌人崇羊):相传,他们祖先在迁徙途中,有一个首领因连续征战,疲惫不堪,放在铠甲里的羌族经书,不小心掉落在地上,被一只饿羊吃了。吃了经书的羊托梦给羌族首领:“我死后,把我做成一个羊皮鼓,敲三下,经书就会出。”如果村寨的羌人死了,村寨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引路羊。羌人认为,只要不是遭遇不幸,杀羊后,可以找到死者的病因,把羊血洒在死者手上,意为骑羊归西。
3.图片:羌人祭祀
文字说明:羌人羊皮鼓舞,用羊作祭品。当羌族少年举行成年礼时,寨老用白羊毛线拴在少年的颈子上,求羊神保佑。寨老戴的羊皮帽有用羊皮制成的两只角,所持的法器,也用羊角、羊皮、羊骨制成。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并由此产生出羊崇拜。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的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族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发展,逐渐成为羌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化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神以羊首冠饰”、“羊首人身”、“羊童庙”无不折射出羌族羊图腾的历史痕迹。
(二)实物展示:
环县曲子出土的东汉瓦当(复制)
羌笛(复制或者征集)
(三)场景复原:羌人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活景象。(声光电动静结合)
四、唐宋时期—党项乐土
唐代建立后,西北民族呈现新的格局,突厥、吐蕃、吐谷浑、党项环顾西北,但是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盛,极力向东扩张,游牧于青藏高原东麓的党项部落迫于压力请求内附。贞观五年(631年),党项部落大批内附,唐设置党项羁縻州府,分别寄治于庆、灵、秦等州。再经五代至宋的融合发展,环县境内基本形成了以党项为主的游牧杂居格局,俨然成为了一片党项乐土,环州的西侧就有以羊为名的属羌羊家族。党项也属羌人的一支,所以当时宋人把归附的党项人称为属羌,党项人在环县牛羊满山头,牧歌飘远方。
(一)墙面展示:
1.图片:《旧唐书》封面及内容,“其后吐蕃强盛,拓拔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落于庆州,置静边等州以处之……静边州都督府,贞观中置,初在陇右,后侨置庆州之境。”
2.连环画:画内仅题标题,内容以解说为主。
故事1:康福 夺羊破羌。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新上任的朔方、河西节度使(今灵武)康福行至方渠北青冈峡时,“破野利、大虫两族三百余帐于方渠,获牛羊三万计。”
故事2:范仲淹 罚羊制羌。为了使属羌忠于北宋,勿受西夏诱导。范仲淹与属羌订立条约,对其进行约束,条约内容为:“雠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斩。负债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不起,随本族每户罚羊二,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寨,官为给食,即不入寨,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者,质其首领。”
故事3:种世衡 赏羊联羌。慕恩部落是环州一带势力最强的属羌,种世衡笼络慕恩,蕃族中凡有二心者,世衡便令慕恩出兵讨伐,无不克。“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使慕恩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兀二族的牛羊全部赏给了慕恩。种世衡善用羌人,成了北宋御边典范。
故事4:董遵诲 杀羊犒羌。董遵诲是北宋开国名将,颇受太祖重用,北宋建国之初,环县还未置州,仍然沿用后周通远军。宋太祖“以通远军西戎近边,命遵诲守焉。”董遵诲上任后“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刲羊酾酒,厚加宴犒,众皆悦服。后数月,复入寇,遵诲率兵深入,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上喜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董遵诲在环县治边有方,戍边长达14之久,为当地的边疆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故事5:史方⠂༯span>参考:《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显然,大档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
五、元明时期—民族融合
宋代之后,经历金元,北方民族加剧融合,环县境内民族成分趋于复杂,汉、蒙、党项、女真、吐蕃、回鹘等族均有分布。明代建立后,元人北归,屡谋复兴,时常侵扰边境,掠夺牛羊。为防御残元入侵,保卫农耕家园,明王朝筑长城、修马政、置监苑、立墩台,并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以巩固边防,环县境内汉民急剧增加,农耕与游牧二元经济结构互补并存,此格局一直持续至今。
(一)墙面展示:
1.明长城图片
2.万安苑照片
3.白马城照片
4.烽火台照片
5.兴隆山砖雕
(二)造型展示:以书为造型,手写楷书为内容
1.《明实录》记载:景泰元年三月“达贼犯宁夏、庆阳等处,杀千余人,掳六千六百人,马驼牛羊二十七万。”
2.“成化二年二月,虏三百余入陕西环县营,于石硖口四散剽掠,都指挥林盛率兵往击走之,追至山城原十余战,斩首九级,获马二十四匹,并服器等物,夺回所掠男妇九十五人,牛羊三百有余,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