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环县,这片热土由国民党统治的保甲制度变为苏维埃政府管辖的乡市民主制度,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耕地,分到了牛羊,环县人民过上了新的种田养羊自由生活。
从环县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羊在这块大地上得到了繁衍生息,由3万多只增加到50万只。在这段时期,羊与环县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衣食用行都离不开羊。包括农田里施的农家肥也是羊粪属最好。羊也成就了环县一批人,农村七八十年代学生上学,都是靠羊的收入来支持着一步步走向美好幸福未来。
一、羊与环县革命的情缘
羊在环县革命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个时期羊与人民结下了深切情缘,也在军民团结上架起了友谊桥梁。环县解放至新中国成立,环县人民踊跃参军、积极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捐送的物资中大多数与羊有关,除过羊和羊肉,所做的军鞋、毛袜、毛手套、绵衣原料大都是从羊身上下来的,就连送去的粮食也是靠施羊粪肥料长起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城战役期间环县人民捐羊200余只;抗日战争时期,环县人民为保安队、驻防部队送羊62只,羊毛1.7斤,毛袜、手套、军鞋7.4万双,毛巾416条,交公草22.5万斤;解放战争时期,环县人民慰劳部队羊516只,送草51万斤。(或用表格展示)
(一)墙面展示:
1.图片:《拥军花鼓》曲谱,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农业展览会上说:“八路军也是老百姓,军队不能忘本,本就是工农;老百姓是主人,我们要军民合作;大农团结起来,日本侵略者一定会被打倒的。”之后,我军在陕甘军边区部队率先开展拥政爱民运动,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了《拥护军队的决定》,于是,一场“军爱民、民拥军”的运动在陕甘宁区蓬勃开展起来。这首民歌就在这个背景下创作并传唱。
2.图片:孙万福劳动英雄奖状,孙万福是《咱们领袖毛泽东》词作者,也是环县的一个羊倌,他在毛主席接见十七位劳动英雄的一个座谈会上,走到毛主席面前用两只手紧紧地抱住毛主席的肩膀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摘自1943年12月26日《解放日报》)。
3.图片:马兆祥在《岁月如流》书封面及内容照片,80年代中期,一天他去解放军三零一医院探望贺晋年司令员时,偶与他的干爹肖劲光司令员,交谈中肖劲光又提起黄米饭的事,他想起在陇东工作时,一日,和李富春、蔡畅、张浩(林彪的哥哥林育英)等七位同志,从保安一天走了七八十里路来到庆阳八珠塬工委,一见到马兆祥就说“小马,我们快要饿死了,赶快准备饭。”马兆祥让炊事员蒸了一锅黄米加土豆的饭,杀了一只羊,没有菜,就用牛油、蜂蜜拌在黄米饭中,把煮好的羊内剁成块蘸盐巴吃,他们吃得香极了。之后,肖司令见到马兆祥就提八珠塬吃的那次黄米饭香。其实主要还是当时下黄米饭的羊肉香,才让肖司令念念不忘。(此文字仅供解说用)
4.微场景(声光电):一个放羊娃就是一个情报站(场景标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放羊娃就是一个岗哨,就是一个情报站。1936年7月,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委在八珠塬召开一个非常重要会议,来参加会议的领导很重要,也很多人。这其中一个关键人物是张浩,张浩是化名,真名叫林育英,张浩此行带着罗荣桓、罗瑞卿、耿飚等同志,来到八珠塬,召集西方野战军、陕甘宁省委领导开会,传达共产国际和党中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做好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工作。会议消息被叛徒告密,土匪赵老五很快带上部队向八珠塬开来。当时就是以放羊为晃子的胡家洼乡主席谷满德发现,将此消息告诉李富春派前往延安给中央送信的,李万义,李万义拼命跑步把消息送回,开会的同志前脚撤离会场,赵老五的马队后脚就冲进了李凤存家的院子。(此文字仅供解说用)
二、羊是环县人民的福星
新中国成立后,环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站了起来,但是富起仍是一个未知数,全县11.2万群众处在被贫穷时刻困扰的温饱线上,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靠传统的羊产业,因为羊与环县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当一个时期环县人的衣食用行都离不开羊,羊是环县人民的救星,也是环县人民的福星。
(一)穿靠羊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环县人穿衣全靠羊。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毡帽、毡夹、毡裤、毡袜都是羊毛做的;皮帽、皮袄、皮衣、皮裤都是羊皮做的。这些当时过冬必不可少的防寒衣物都来自羊,尤其是搭面子二毛皮袄更是一段时期有钱有身份人的象征。
1.实物展示:毛袜、毛手套、毡夹、毡袜、皮袄(无面、有面),
2.墙面展示:
(1)文字特效: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走路靠驴子。
(2)图文:皮革厂外景及生产车间或产品图片。
1987年,环城皮革厂建成投产,主要利用地产山羊皮鞣制轻革,后来增加皮夹克、皮手套等加工业务。
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实物展示,让观众直面了解环县人在那个时期穿衣与羊的关系。
需征集物品:羊毛衣、羊毛手套、羊毛毡帽、毡袄子、羊毛袜子、羊毛毡袜,羊皮袄(山羊皮袄、绵羊皮袄、搭面二毛皮袄)、羊皮夹克(环城皮革厂产品)。
(二)吃靠羊
羊肉是当时人们逢年过节改善生活的最佳食料,也是红白喜事和招待最尊贵客人上等食材,特别在祭祀中羊头是必备的供品。羊粪是上好的农家肥,适应于各类作物。
1.墙面展示:
(1)文字特效:宁上(施)羊圈土,不上牛圈粪。
(2)图标:用统计扇形图展示(羊粪含有机质31.4%,氮0.65%,磷0.47%,钾0.23%。)
在农业合作社期间,养羊主要就是踩粪,当时羊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没有交易自助权,合作社把羊分到几个山头来养,目的就是踩下的粪离耕地近好施肥。(此文字仅供解说用)
(3)图文:环县食品公司、冷库、肉联厂外景及生产车间或产品图片。
1955年,甘肃省食品公司庆阳分公司设立环县食品收购组。1956年6月,在食品收购组基础上改组成立中国食品公司甘肃省环县公司。1962年,菜羊按下达任务以生产队派购,收购量控制在羊只存栏数3%以内,并实行奖励布票政策;20世纪70年代,调整购销政策,菜羊交售实行奖励布票、粮票的政策。1980年11月县食品公司所属冷库建成投产,额定库容300吨,当年生产羊肉100吨。1981年,建成环县肉联厂,设屠宰车间和冷库,主营包括活羊收购、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之后实施了羊屠宰车间技术改造,生产线经省商品检验检疫局注册为出口食品卫生生产厂,向世界各国生产出口冻胴体羊羔肉。
(3)展板:习俗故事:环县农村婚俗离不开羊,从说媒到娶亲需要四到环节,其中两个环节都要带上全羊,第一次是送酒,一般是提一瓶白酒,也叫做见话,如果同意了那就进入第二个环节拴媳妇,也叫订婚,因为订婚时有个简单仪式,要请家门亲人吃饭,所以男方要带来一只羊用于女放招待家门亲人。再就娶嫁之前一般一个月左右要下二程,也叫换盅,这时男方还要带一个只给女方,用于女方出嫁姑娘办席宴用材。
(三)用靠羊
羊在环县人的生活中用途非常多,炕上铺的沙毡、棉毡是羊毛做的,铺的毛胎褥子、盖毛胎被子是羊毛做的,装粮食的口袋是羊毛做的,牲畜驮驮衬的屉子是羊毛做的,牲畜拉犁肩上衬的拥脖是羊皮做的,农民背粮食用的绳子也是羊皮做的,环县道情皮影戏里的独有乐器四弦的弦是羊肠子做的,等等……
1.实物展示:
通过窑洞场景展示弹羊毛、擀毡、捻毛线、织毛袜等场景,窑洞内做土炕用于展示毛毡毛胎被褥,并展示皮绳、四弦(羊皮弦)、毛皮鼓、毛线、地毯等。
故事一: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孩子回忆,小时候睡觉半夜醒来,总是看到爷爷、奶奶为了孙子、孙女不受冻,深夜点着煤油灯在做毛线活,当然,穿着爷爷挑的羊毛袜子,冬天走十几里雪路去上学一点不觉得脚冷,戴着奶奶织的羊毛手套在零下十多度的室外读书也感觉不到冻手。
2.墙面展示:
图文:环县毛织皮革厂、地毯厂、毛纱厂外景及生产车间或产品图片。1958年,环县毛织皮革厂建成,生产地毯、毛毡等,1974年更名国营环县地毯厂,20世纪80年代,相继办起红星、耿湾、木钵、洪德、虎洞、西川、甜水、山城、合道地毯厂,开展地毯前道工序加工;1989年,环县毛纱厂建成投产,主要为县内地毯厂生产3.5支、4.2支纯毛地毯纱,并生产环江牌毛线,当年生产毛纱220吨。
(四)收入靠羊
羊是环县县域经济的主流,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50年起,县供销企业经营的主要羊产品有绵羊毛、山羊毛、山羊绒、绵羊皮、山羊皮等。至20世纪80年代,羊产品收购实行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分配。期间还出口冻羊肉、羊肠衣、山羊皮、绵羊皮、羔皮、猾子皮、羊毛、羊绒等原料、原品和半制成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地建设的发展、加工企业的兴办和经营逐步退出计划管理,羊毛、羊绒等需求量激增,收入靠羊的环县农民效益逐年增长。
1.墙面展示:
羊毛、羊皮、羊只交易及交易市场等图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里孩子上学要卖羊支付学费,家里有人生病了要卖羊来救急,就连孩子娶媳妇彩礼等花销也多半靠羊的收入。羊也成就了环县一批人,农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上学,没有一个不靠羊来支持,每年羊毛剪下来正是学生要支付学费的时期,孩子考上大学只有卖几只羊才能上得起,如今从环县农村走出去,在领导岗位上班的还有在企业当老总的,都能回忆起当年放羊的历史,也深刻地记忆着羊在他人生关键时刻的作用。(此文字仅供解说用)
三、羊在环县大地的繁衍
从环县解放到改革开放初期,环县在羊业发展付诸了不少行动,无论从机构设置、稳产增量、饲草保障、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在不断探索,虽然经历了农业合作社的合与分的政策变革,但羊业发展仍是稳步推进。
(一)机构设置
1.墙面展示:
以县志史存资料为准编绘图表:(待完善)
(二)羊业发展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在没收分配土地的同时,没收牲畜、羊只分配给没有羊只的农民经营。1956年后,随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个体经营的羊只折价后入社,由合作社和生产队(组)集体经营。1980年开始,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将羊畜折价后随土地承包到户。同年,甘肃省委定西会议决定环县划为半农半牧区。1988年,环县被省畜牧厅列为山羊生产基地县。
1.墙面展示:
(1)图表:
环县1934——1989年羊数量统计表
单位:万只
年份 |
羊存栏数 |
其中 |
|
山羊 |
绵羊 |
||
1934 |
4.43 |
|
|
1949 |
9.58 |
5.48 |
4.10 |
1959 |
51.83 |
31.1 |
20.73 |
1969 |
45.96 |
33.62 |
12.34 |
1979 |
52.56 |
32.33 |
20.23 |
1989 |
44.37 |
19.90 |
24.47 |
(2)图表
环县1934——1989年羊发展成效表
时期 |
措施 |
成效 |
案例 |
1936年后 |
一是发动群众修羊棚圈,勤垫勤打扫,保持清洁,防止疫病传染;二是涝池、水窖,解决羊只饮水;三是广设药铺,培训民间兽医防治家畜疾病;四是大种饲草。 |
羊只饲养量不断提升,1949年较1934年全县羊增长1.16倍。 |
1943年对车道区五乡77户调查,1936年有羊300余只,1943年有羊2870只,增加了8倍。 |
1956年后 |
提倡“猪羊并举,全面发展畜牧业”政策。 |
1957年较1949年,羊增长2.53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县羊饲养量一直控制在四五十万只左右。 |
1958之后,在“大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影响下,羊饲养量仍然略有增加。1967年羊饲养量达61万只。 |
1980年后 |
政府提出“发展养猪和发展草食牲畜并重,国营、集体和社员一起上”的政策,全县羊饲养注重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1985年起养殖由“小而全”向”小而专”方向转变。 |
羊存栏达48.2万只,其中养羊100只以上的有162户,存栏羊18936只,养羊200只以上的有6户,存栏羊1900只。 |
1985年,甜水乡何家塬村共有农户153户,养羊13790只,户均90只,其中养羊100只以上的有89户,存栏羊8974只,占全村总户数的58%,仅养羊一项,该村户均年收入1450元,人均257元。 |
(三)草业发展变化
据调查统计,1965年全县天然草地956.1万亩。为了保障羊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县上采取禁止开荒、弃耕还牧、建立草原试验所、合理利用草场、防治鼠害等措施保护天然草场,通过改良草场(主要是飞机播沙打旺)、人工种植(主要是紫花苜蓿)增加饲草供应。至1987年环县有天然草地917.41万亩,可利用面积858.94万亩,人工种草112.3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102.3万亩,退耕种草25.8万亩,耕地种草32.3万亩,沙打旺累计保存面积43.4万亩,紫花苜蓿41万亩。
1.墙面展示:
(1)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