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区 >> 环县养羊史概述 >> 正文
默认
打印文档

【羊谷历史】第三部分:羊名天下—三羊齐开泰

2021-11-12 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编辑:管理员 点击:3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县羊产业经历了从起步、稳步、提质和升级的持续发展历程。尤其是自2017年以来,环县以促进全县羊产业提质升位为着力点,以打造成全省肉羊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第一县为目标,探索出肉羊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发展模式,构建形成了政、企、社、村、户五位一体肉羊产业联合体,吸纳技术、防疫、保险、机械、金融等全要素参与的“十三太保”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推行“外引多胎湖州羊、提纯复壮黑山羊、进口培育奶山羊”⠼/span>为主的“三羊开泰”羊产业新布局。

一、羊产业起步期

1990年到1995年,县委、县政府把羊畜系列开发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通过“五抓五促”(抓加工、促增值,抓种草、促发展,抓改良、保质量,抓防疫、促成活,抓流通、促效益),形成以绒山羊、黑山羊、滩羊养殖为主的农户分散放牧的养殖模式,将退耕还牧和荒山种草相结合,支持建设草场、良种羊基地、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畜牧技术服务体系1995年,全县羊饲养量1989年底44.37万只发展到60.14万只。1996年、1997年,由于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致使羊只饲养量减少。

1.墙面展示:通过展板展示。

二、羊产业稳定期

19982007年,提出“种草百万亩、养羊百万只”的思路,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走⠼/span>“人工种草、牛羊进圈、设施养殖的牧业之路。到2007年,全县退耕种植紫花苜蓿75万亩,存栏量⠼font face="宋体" >60.95 万只,出栏量26.32万只。

20082011年,为应对持续干旱,环县提出“把草当粮种、把羊当猪养”的思路,实施了全县种草200万亩,养羊200万只的“草畜双二百万”工程,鼓励“漫山遍野种草、家家户户养羊”,羊存栏67.15万只,出栏26.82万只。

1.墙面展示:通过展板展示

三、羊产业提质期

2012年,提出户均养40只羊,种40亩草,建一处100m2圈舍和一处10 m3青贮窖的4411”标准,扶持有养殖积极性的农户2140户,建设种羊场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3个,羊存栏120.1万只,出栏60.0万只。

2013年,县委、县政府把肉羊产业确定为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提出大力实施双百双万工程(全县培育100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扶持1万户养殖大户,养殖大户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2016年,环县已经涌现出了养羊规模1000只的农户48户,养羊大户8600个,羊存栏130万只,出栏75万只。

1.墙面展示:通过展板展示

四、羊产业升级期

2017以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经营,贫困村户参股,金融扶持,保险兜底”的思路,积极探索出了“331+”肉羊产业扶贫新模式。

成效

1.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全闭合链。

1)种(广种草、种好草、压粮扩草成为群众共识

2)养(建成“五统一”个千只湖羊标准化合作社124个,众成联合社与“331+”合作社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带动发展湖羊养殖专业户3302户,全年湖羊存栏量增加了13万只毛井高家洼万只奶山羊养殖场建成投产

3)加(中盛百万只屠宰加工生产线)

4)销(中盛羊肉畅销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新疆、四川、西安、兰州等城市和地区,并卖到了香港销

2.产业联合体初步形成。政、企、社、村、户五位一体肉羊产业联合体。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1)政府的政策导向优势

2)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

3)合作社的主体优势

4)村集体的组织优势

5)农户的基础优势

3.科研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1)全省独一家的庆环肉羊制种基地。

2)四个一(即:一天配1000,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每天可以配种1000只基础母羊;一扫三二一,利用B超技术,可以知道母羊怀孕是三胎、两胎或者单胎;一变36,利用胚胎移植技术,一年内每只顶级种羊可以复制成36只同样优秀的群体;一比1万,一只公羊的基因,每年可以满足1万只基础母羊的繁殖需要)为主的先进制种技术。

3)邀请中国农科院杨博辉教授组织全国顶尖的养羊技术团队,常驻曲子西沟开展肉羊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饲草高效生产、肉羊品种选育、高效杂交利用、绵羊分子育种双羔基因突变鉴定、中兽医保健调理等全产业链试验示范)。

4)推出了村社合一、种养一体的草羊业高效发展模式,甘农大雷赵民教授团队开展牧草品质提升监测指导。

5)建立了环县饲草质量数据库。

4.品牌效应体系初步形成。

1)“环县羊羔肉”

2)“中盛中有”

5.抵御风险体系初步形成。

1)疫病防控社会化

2)风险保障立体化

3)养殖团队知识化

4)资金保障多元化

5)责任落实全员化

6)合作社提升标准化

7)饲草种植专业化

(二)方向

1.口号: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喜气洋洋奔小康。

2.理念:肉羊全产业链条绿色循环发展

3.思路: “三羊开泰”—— “外引多胎湖州羊、提纯复壮黑山羊、进口培育奶山羊

4.目标:打造甘肃省肉羊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第一县

措施

1.好地好肥种好草。按照“梯田地、有机肥、新品种、好配方”十二字原则,建成百万吨有机肥加工厂,推广有机肥种植,走出粪肥还田的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2.好草好方配好料。推行环县配方“土方子”+“洋方子”),按照禾本科、豆科、青贮草、块茎饲料3:4:2.8:0.2的最优饲草配比,推动饲草由自产单一料配方营养料转变,保障饲草料供应。

3.好料好种育好羊。

1)专业化发展湖羊。发展养羊专业乡(镇)8个,养羊专业村26个,发展湖羊养殖专业户1万户,保障124个千只湖羊合作社和169“331+”合作社达标达产。通过庆环肉羊制种公司全力培育适合本土生长的“环州肉羊王”(配“环州肉羊王”图片)

2)适地发展黑山羊。坚持草畜平衡、牧饲结合、控制总量、减白增黑,确保年底黑山羊饲养量达到12万只,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县山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左右,每年出栏40万只左右。(配环县黑山羊图片)

3)示范发展奶山羊。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10亿元级有机奶产业链,将环县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奶山羊繁育基地,将伟赫乳品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乳品品牌。(配环县黑山羊图片)

4、好羊好羔进好场。

1)抓建社。建成万安、四合原两个5万只,山城八里铺10万只和车道双庙60万只育肥场。打造211国道线、341国道线两条百万只育成示范带,总出栏量达到200万只,打造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标准化肉羊生产基地县。

2)抓宣传。认识集中育肥对于统一生产标准、降低养殖成本、加快资金回笼、保证羔羊不外流的重大意义,配合集中育肥,各赚各的钱,全县一盘棋,形成流水线式的发展格局。

3)抓育肥。合作社向育肥场交售断奶羔羊补助,合作社和专业户的适龄羔羊按照就近原则,全部交到育肥场集中育肥,确保4个育肥场年内出栏30万只以上,使养殖效益提升10%以上。

5、好厂好技产好肉。中盛公司力争新建羊肉熟食生产线,提高产品附加值,2020年要在兰州、北京、上海、天津开设4家直营店,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配方、最好的厨师,开展体验式销售,使环县羊肉为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和青睐,带动接到更多大订单,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6、草畜五宝卖好价。全产业链的发展、全价值链的提升,为的就是五宝(草、料、羊、肉、肥)卖好价,实现良性循环。

1)打响品牌战。借助权威媒体,聘请知名人士担任环县羊肉形象大使,借助网络直播,加大环县羊羔肉宣传力度,扩大环县羊羔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走好市场路。湖羊走大宗消费市场,黑山羊、奶山羊走高端市场;小尾寒羊、滩羊走宁夏、新疆等周边市场。通过打通羊肉销售渠道,实现优肉优价、优羊优价、优草优价、优料优价、优肥优价,目标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3)高举文化旗。牢固树立做产业就是做文化的理念,以文化引领产业,让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中盛、伟赫、庆环、荟荣、正丰、牧康6家公司和3个协会全部入驻金羊大厦,集中展示产业实力和品牌形象,形成集群发展效应,做好羊产业文化活动,营造全县上下兴羊业的浓厚氛围。

1.墙面展示:通过展板以图文、图表形式展示

2.实景展示:制作沙盘对全县羊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全面展示。

3.高科技展示:通过机器人解说等高科技方式提升展示馆整体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