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现如今,环县将羊产业这个老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了产业体系,养殖户和企业共同受益,实现了群众稳定脱贫增收,企业稳定发展。羊产业不仅成为环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也成为环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政府搭台念羊经,“三羊开泰”产业兴
“羊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市场,只有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建设具有分量的产业体系,才能使产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也才能让群众在产业链上获取更大的利益。”环县羊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产业体系建设,环县县委书记何英禅既是见证者,又是谋划者和推动者:“环县有870万亩的天然草场,有历来的养羊传统,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引导群众从传统养殖模式中走出来,融入到产业体系中来,群众就能稳定增收致富,产业也才能稳定发展壮大。”
环县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发展路子,也赢得了帮扶单位甘肃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该部从1999年帮扶环县以来,就对环县的脱贫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又在环县羊产业发展上出点子、谋路子,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与环县签订校县合作协议,为环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指导借鉴山西“怀仁模式”,协调引进中盛、德华等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供良种、深加工、拓市场,推动全县上下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
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和环县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推动下,该县确立的引育推广肉用羊、进口纯繁奶山羊、提纯复壮黑山羊的“三羊开泰”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广。
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是一个落后的山区村,该村56.7平方公里的土地被30多条沟壑分割地支离破碎,曾一度,因耕地少洼地多,在家务农的少,在外打工的多,落后的自然条件,捆绑着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2013年,全村档立卡贫困户49户198人,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从2018年开始,按照70%土地种草、70%在家农户养羊、70%农民收入来自草羊业的模式,西沟村开展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试点,为产业扶贫创经验,为乡村振兴探路子。
“养羊让我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奔头。”西沟村唐掌湖羊标准化养殖示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颜永锋满怀喜悦地说。前两年,看到养羊效益越来越好,从事多年运输行业的他辞职回乡专门搞起了湖羊养殖,现在自养规模已超百只。他还承包经营着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达3000只。今年,该村334户群众发展草羊产业,全村人均来自草羊产业的收入达到了14200元。
一个多年的贫困村,在羊产业的转型中“蝶变”,根本原因是该村确立了“村社合一”的三级管理体系发展模式。第一层级为“党支部+联合社”,为全村提供公共、金融、技术服务;第二层级为联合社下的九个分社,分别是一个草产业合作社、七个养羊专业合作社以及后创建的全日饲料粮加工合作社;第三层级为农户构成的合作社成员群体。
一个村构建起了三级体系。在全县,也初步形成了以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为特征,“种羊场制种+合作社扩繁供种+农户连片养殖+养殖场集中育肥+屠宰厂订单收购”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三羊开泰”的产业体系、“五位一体”的经营体系、“三级二元”的生产体系。
铺开摊子发展全链羊产业,环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环县现代肉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环县肉羊产业发展三年规划(2019-2021年)》,配套40多项支持政策,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面对养殖风险,环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保险补贴,全面落实自然灾害保险和全产业链价格指数保险,企业保合作社定价收,合作社保农户定价卖,实现羊全覆盖、户全覆盖、合作社全覆盖,投保不出村、理赔不出户的保险服务。同时,环县财政每年安排防疫经费1000万元用于专业化防疫,有效增加防疫密度,提高防疫质量,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逐步实现环县肉羊全国免检。
科技引领促转型,产业链上建“羊谷”
环县在羊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将产业提质增效的头端盯在了羊的育种上。“如果能培育一种食量少、产羔多、产肉多的‘环州肉羊王’,就能为企业和农户养殖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实现‘加速跑’,也能为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环县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智在环县建设的制种公司对这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在环县山城乡八里铺村山梁上,这家公司成为这里的新地标,也被誉为环县高科技羊产业“硅谷”。这个羊业“硅谷”就是良种“芯片”的生产车间,承担着良种父本羊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任务。建设了羊业技术合作研发推广平台和肉羊制种与良种基因输出基地、技术人才队伍培育基地、科技养殖示范基地。
在这里,有国外32名养殖行业专家组建“国际队”,中国农科院及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86位专家组建“国家队”,市、县两级畜牧兽医技术骨干组建“地方队”。这些专家团队,除了推广科学养羊技术、培育科技养殖能人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建设“中国羊谷”。
“湖羊有母性好、产羔多的优势基因,陶赛特、萨福克羊产肉多,南丘羊肉质好,经过一代杂交试验,湖羊与这三类羊任何一类杂交后的羔羊,具有产羔多、产肉增加10%以上的特点。”李国智和他的科研团队认为:“从基因入手,研究更好品质的羊基因,培育更适合规模化、商品化、绿色化养殖的优质羊品种,在环县可以顺利进行并实现。”
环县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还将成立环县肉羊种制创新中心,开展基因组实验室和基因编辑研究,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来发展羊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李国智说:“环县集中了世界尖端的养羊技术和制种技术。”
环县县委书记何英禅说,环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支持羊产业技术研发,现在环县不仅是卖羊肉,还是卖种羊,输出技术,输出良种。
发展产业,群众受益是最大的初衷。在环县,如何让养殖户更科学地养羊,在科学化、科技化的养殖路子上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利益,环县积极推行养殖团队知识化,推进“大学生养羊千人计划”和“万名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吸引800多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当了“羊倌”,与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环县职专联办畜牧兽医“2+3”大专委培班,每村至少委托培养2名高水平技术员,实现村村都有“技术指导员”,户户都有“养羊明白人”。
同时,环县还出台了羊棚、草棚、种畜、机械“四项物化补助”普惠政策,全方位扶持农户科学发展、提标扩群。目前,3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环县,建办精深加工厂2处,万只以上规模肉羊良种繁育场3处、奶羊繁育场1处、肉羊制种基地1个,带动该县养羊农户达到4.8万户,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已经突破6000元。
产业体系稳发展,全民共唱新羊歌
产业全链发展,龙头企业引领是关键。多年前,环县的羊产业,主要以养殖为主,育肥、屠宰加工、销售都是“空白”,产业附加值被县外企业赚取,自己也没有调控市场的能力。
面对这一窘境,环县出台优厚政策,“三零三式”服务招商引资,引进中盛公司、伟赫乳业等龙头企业,不仅建起了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18万吨乳制品加工厂,还从养殖开始,建办养殖场、合作社、育肥场,实现了养育加销一条龙。
通过繁育场、制种场,向合作社及农户供应良种肉、奶羊,实行保护价收购,统一加工销售,培育本土羊业企业、技术服务公司、草业公司深度参与羊产业,实现各领域都有龙头企业带动。
办好合作社,教会群众干,带着群众赚,是环县发展羊产业的初衷。2017年以来,环县建办养殖合作社368个,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通过投羊还羔、入社合作、技术帮带等方式,把养羊户、种草户全部聚集在产业链上。
为了真正带领群众学会技术发羊财,环县推行1个示范社帮带1个一般合作社、引领100户群众共同发展,区域联合组建20个乡镇联合社,行业联合组建3个专业联合社,从事育肥的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农户断奶羔羊,组织起来搞生产,联合起来创市场。
杨文斌是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人。在他的记忆中,他家就一直养羊。“虽然以前每家都养羊,但是每家每户养殖数量都有限,都是散养,不成规模,收入也增长不大。”
在杨文斌看来,要增收,就要科学化、精细化的饲喂,合作社引领抱团发展。“科学养殖,说是容易,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杨文斌表示,“科学化的养殖不仅仅是把羊棚盖大了,把草棚换新了这么简单,还需要学习很多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不断加强和养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现代化的科学学习,杨文斌开始落实精细化的养殖措施。为提倡科学化养殖,杨文斌召集村上积极性较高的养殖大户,通过镇政府、畜牧局等邀请养殖专家多次到合作社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并带领养殖户到环县参观学习,通过现场教学和观摩,促使技术化、科学化养殖的观念深入养殖户心里。
该村村民刘会永说:“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我们给羊喂草都有明确的标准,比如怀孕母羊和空怀母羊、断奶羔羊和哺乳羔羊饲喂的量都不同。”对于养了大半辈子羊的村民刘会永来说,这么精细化的养殖还是头一回。
在科学养殖的发展中,杨文斌迅速由扩繁养殖向扩繁和育肥并重迈进,他也由一个养殖合作社发展到三个乡镇三个养殖育肥合作社,基础羊存栏达到8000只以上,出栏超过2万只。
杨文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户。在他的带领下,毛井镇红土咀村的189户养殖户,羊存栏已经超过1.3万只,其中羊存栏超过100只的农户达到5户,靠羊产业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达到20户。
据环县畜牧兽医局统计,截止今年10月底,环县羊饲养量达到267万只,预计今年环县羊产业总产值将超过50亿元。目前,环县已经形成了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草羊产业体系,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羊谷,沿着绿色化、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路子大踏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