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环县,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羊舍,听到的是咩咩喜庆的羊叫,嗅到的是大片盛开的紫花苜蓿香味,喝的是滋阴补胃的羊汤,吃的是醇香飘香的大件羊肉,人们谋划的是羊事,落实的是羊事,关心的是羊事,受益的是羊事。
环县很大,有9236平方公里的版图,辖10镇10乡36万多人口,是庆阳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县。
环县很旱,“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全县大部分地区属环江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尤以旱灾为重。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是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小树耷拉着头,庄稼拧成了绳,大人们都是到几里路、十几里路远的地方取水,小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水浇灌到嗷嗷待哺的农作物根部,随着一股白色的气雾升起,水瞬间就不见了,杯水车薪啊,无可奈何啊。送水车来了,麻雀跟着车子飞,毛驴跟着车子跑,人们期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环县很穷,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祖祖辈辈的环县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呻吟着,挣扎着。十八大以后,还有14万人的庞大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上,亟待脱贫。
拣起满地的鸡毛,做成漂亮的鸡毛掸子;注重打好羊系列品牌,打出了“王炸”。环县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环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全身心扑在羊产业发展上,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草羊产业正在走一体化发展之路。
牧羊女的雕塑巍然屹立在环县羊肉养生城的门前,县委、县政府就是领头羊,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全体养羊农户紧紧跟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实现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走过环县,一路羊歌。
古老的牧歌唱了多少年?或道情,或信天游,抑扬顿挫,风吹过,雨淋过,飘来的是淡淡的忧伤,古老的牧歌是独唱,声单调弱。《唱起羊歌走环县》、《环
县羊跑出了山沟沟》,现代的羊歌唱起来,唱响了环县的山山水水,雄壮亢奋,沐过日月,浴过雪雨,传来的是浓浓的激情,现代的羊歌是大合唱,气势磅礴。
走过环县,一路喜洋洋。
以前,环县最漂亮的地方是庙宇,人们在举步维艰的时候,祈求神灵的保佑。
现在,环县最具现代化的地方是羊群养殖场,人们解放思想,另辟蹊径,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环县人民由衷地感谢党的领导。脱贫了,致富了,拔掉了穷根,端起了幸福的饭碗。老百姓满脸的皱纹舒展了,弯曲的脊梁挺直了,萎缩的步子迈开了,大步流星,向着幸福出发。
走过环县,一路故事。
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5亿元,占地180亩,是环县羊业的龙头老大。是一家以肉羊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主的现代化农牧食品企业,也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公司日屠宰及排酸能力3000只,日速冻能力150吨,冷藏能力5000吨。环县中盛羊业100万只肉羊屠宰及深加工项目可吸纳500多人就业、解决全县每年100万只出栏肉羊的加工和销售问题,并通过屠宰加工厂设置市场保护价,确保养殖户的收益,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中盛公司成为百胜集团优质羊肉供应商,产品畅销全国、远销香港、出口迪拜,每年出口创汇千万元以上。
环县环城镇有个刘世强,投资2600多万元,创办了环县正丰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环县世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环县山童牧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环县六合碧养殖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岗位,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环县环城镇白草原村的刘升因为妻子患脑出血,家境贫寒,是刘世强的合作社,给他带来了福音,每年他能够轻松赚到3万多元,衣食无忧。
来到毛井镇红土咀村,随处可见羊群在草场上悠闲地吃草,这里,家家户户都养羊,杨文斌养的羊最多,“目前,我们合作社养殖场存栏量已经达到了7000多只。”他是环县恒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着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养殖,形成了“千家万户生产+合作社经营”的养殖模式。刘会永就是红土咀的村民,他开始卖了10只怀孕基础母羊,不到两个月,就多了20只羊羔,再喂了不到半年,10多只公羔羊就收入了1万多元。尝到了科学养羊的“甜头”,第二年,刘会永又买了10只基础母羊,并多次参加县、镇和合作社组织的培训,通过科学饲喂,四年来他家已存栏基础母羊80多只,出栏羔羊200多只,收入超过20万元。
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是全县养羊示范村之一,目前全村羊只存栏量已经超过了4万只,全村养羊农户收入70%来自草羊业。合作社就像一条纽带,上联龙头企业保销路,下联农户保增收。为了更好地带动群众发展羊产业,西沟村建有7个养殖合作社、1个草产业合作社和1个全日粮加工合作社,截至今年7月,全村675户农户全部加入草产业合作社,334户养殖户全部按就近原则加入了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户户入社、组组建社、九社联合、村社合一、党建引领”的产业化组织模式。
在山城乡八里铺村的山梁上,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是这里的新地标,也被誉为环县高科技养羊的产业“硅谷”。良种是羊产业发展的“芯片”。这座山梁上的羊业“硅谷”就是良种“芯片”的生产车间,承担着良种父本羊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任务。在这里,有国外32名养殖行业专家组建“国际队”,有中国农科院及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86位专家组建“国家队”,有市、县两级畜牧兽医技术骨干组建“地方队”。或者是千钧重负的“扣篮”,或者是百步穿杨的“三分”,或者是只手遮天的“盖帽”,或者是一剑封喉的“绝杀”,或者是势如破竹的“快攻”,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合道镇沈家岭村,热闹极了,一场湖羊“选美大赛”正在这里激烈的进行。经过一年多养羊专业村的建设,湖羊养殖让群众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大家聚集一起探讨经验、交流技术,分享丰收的喜悦。村民沈满平的“一家五口”湖羊成为全村湖羊养殖中的典范。
截至目前,环县共有养羊专业村26个,养殖合作社368个,羊只存栏315万只,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100万亩,天然草场870万亩,当地群众依靠种草养羊人均收入较往年增加了5200元。初步构建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肉羊产业发展新体系,基本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互利共赢的产业脱贫新机制,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养殖到设施规模养殖、由单打独斗到合作经营、由销售活羊到精深加工的“三大转变”。
专业户一路领跑,农户紧跟不舍,大学生“羊倌”组成了啦啦队,亿元村有大梦想。环县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持续深化“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含金量”,大学生“羊倌”累计达到803人,培训职业养羊农民5173人。县职专畜牧兽医专业“2+3”委培班秋季招生4个班201人,在读累计8个班380人,106名学生被送往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大专班学习深造。县职专开办羊肉烹饪培训班,共开办31期培训1460人,结业学员持证上岗,在环县及周边县市遍地开花,幸福创业。
环县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祥子和锁锁的爱情故事,祥子和锁锁一块念书,一块放羊,懵懵懂懂的年龄,大人们都说,这是一对好象,长大了,因为祥子家里太穷,锁锁的父亲不愿意把女儿嫁给祥子,祥子是含着眼泪看着锁锁远嫁他人。祥子不甘于贫穷,他成立了养羊合作社,经过艰苦地奋斗,他富了,他的养羊合作社招聘大学生羊倌,他的儿子、锁锁的女儿被聘用了,在工作中,两个年轻人有了感情,新婚典礼上,大门口的一副婚联格外引人注目:羊为媒,缘为妁,羊倌两代继往开来共筑致富梦。天做美,地做合,天成一对承前启后续谱爱情歌
环县人养羊,图的就是吉祥如意。羊者,祥也。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羊吉为善,羊大为美,羊水为洋,羊火为烊,羊气为氧,羊屋为庠,鱼羊合鲜,羊心为恙,羊语为详,羊飞为翔,羊我为义。以羊为部首的字多有美好之义。
环县人养羊,图的就是喜气洋洋,得意洋洋。过去,在环县的大山里,一个羊倌走在前面,他的羊群温顺地跟在后面,这羊倌就好像一个将军一样,指挥着千军万马,运筹帷幄,驾驭若定。他们的脸上是满满的微笑。现在,现代化的羊舍,科学的饲养培育,大学生羊倌德才兼备,精心育羊,他们的脸上是成功的喜悦。
环县人养羊,图的就是发羊财。我们的祖父养羊,那是段位最低的“小打小闹”;我们的父亲养羊,那是为了满足逢年过节的“口头福”;现在,我们也养羊,是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多少年来,与羊相伴,从牧养,到圈养,再到全设施养羊新品种引进,实现了“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潇洒亮相,听羊歌雄起;华丽转身,看贫穷落幕。环县的养羊规模越来越大,环县的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环县人养羊,是因为环县人的生活离不开羊。祭祀祖先,要用羊。中华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一个“礼”字贯穿古今。随着思想进步,人们遵循的不只是“礼”,还有仁、义、信。而羊的某些习性,就与人们所倡导的思想相贴合。“食于其母,必跪受之,类知礼者”。小羊羔允乳时感念母恩,皆跪于地,一番行为类似于知礼者;“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羊皆有角,却几乎从不使用,近乎于仁;“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羊被擒后,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哀不鸣,近乎于义。婚姻大典,要用羊。娶儿嫁女,亲事定下来了,首先是男方送去一只羊,双方亲家坐在一起,吃着羊肉,说着亲事,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待客,还有什么要求,你一碗羊肉,我一碗羊肉,你一杯酒,我一杯酒,互相谦让,说得是非常痛快。过事了,先是头道,清汤羊肉,羊肉饸饹面,客人们是敞开肚子吃,到了坐席的时候,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眼瞪小眼,吃不下去了。所以,现在人们跟事,都不坐席了。招待客人,要用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羊在环县人的心目中很重要,用贵重的食品招待客人,情深义重,其意可鉴。日常生活,要用羊。环县羊肉十八吃,顿顿不重样。大件羊羔肉,吃到嘴角流油;羊肉饸饹面,绵远香飘;清汤羊肉,吃的是肉,喝的是汤。口齿留香,源远流长。药补不如食补,环县人有了胃病,不用吃药,多喝羊汤,多年的胃病奇迹般的痊愈了,又有了好胃口。
环县人把养羊放在自己工作的首页,想着的事情是养羊,急着的事情是养羊,做着的事情还是养羊。
坚持好地种好草,全力抓好饲草保供。
走遍环县,随处可见的大片的紫花苜蓿、玉米、甜高粱、大燕麦、谷子和胡萝卜,2021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环县县委县政府勇往直前,党员干部没有退缩,广大群众没有掉队,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全年种草76万亩,收贮饲草70万吨以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力地保障了羊只越冬和扩群的需要,实现了产业基础不动摇,升位发展可持续。
坚持好草配好料,精细加工增值增效。
环县人走出了传统养羊的土办法,积极走上科学养羊的新道路,完善调优“环县配方”,推广绿色配方饲喂。中盛众成饲料加工厂年生产羔羊教槽料、育成羊精料补充料、育肥羊配合饲料、母羊精料补充料等各类饲料7万吨;牧康草产业联合社加工作物秸秆1万吨,丰富了饲草品类,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全日粮加工机械15台套,新建加工点15个,全县累计达到16个,生产全发酵、全混合日粮2000吨,饲料选材更科学、配置方式更精准、营养水平更均衡、饲喂效率更显著、产出产品更健康。通过精细加工饲草料,提高了草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了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的转变,起到了带动全链增值的示范效应。
坚持好料养好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环县人从科学育种做起,从产业“芯片”做起,从用心做起。自2021年开始,县政府与“四家”单位(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环县羊羔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联合成立育种委员会,正式启动育种工作,合作推进肉羊专门化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项目,选育扩繁肉用羊,纯繁选育奶山羊,保育提纯黑山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规范提升养殖场社,全县368个养殖合作社全部达到县级示范社标准。提标培育专业户,全县养羊专业户累计达到1.5万户。升级扩大专业村,分类提标26个养羊专业村,其中养殖规模达到2万只以上的3个,规模达到1.5万只的17个,规模达到1万只的6个,目前专业村羊只饲养量达到38万只。
坚持好羊出好品,全链保障产品达忧。
环县人打出三张品牌,一是做优“环县品质”。实行线上监控和线下管理相结合,将132个合作社全程监管,实行种羊、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管控;向中盛、伟赫等企业派驻官方长期检疫人员,严格管理产品检疫;以县乡农村执法队以法整顿农村屠宰市场;以“环乡人”农产品公共品牌为统领,严格分类,货真价实。二是做大“中盛出品”。积极走“一鲜到底、高端入市”的路子,确保冷鲜羊肉产品稳步进入全国一类市场。三是做强“伟赫乳品”。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18万吨的乳制品加工前程似锦。
坚持好品卖好价,品牌推介富有成效。
酒香还怕巷子深。环县人不遗余力地通过“七个一”品牌创建活动推介自己,宣传自己。聘请国家级合作团队,谱写一首环县羊歌,拍摄一部宣传片,刊登一批国家级平台广告,装扮一列品牌专列,举办一届羊肉美食节,建好一座“中国羊肉养生美食城”,努力实现“全国羊业看环县、世界种业在庆环”的目标。
“环县羊羔肉”荣登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榜首,获得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被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确定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
“环水悠悠,群山绵绵,山深而草异,草异而羊肥。砖塔巍巍,铁锅滚滚,锅大而肉香,肉香而溢远。遂借时势之长风,开地域之产业,复养生之故城”。环州故城有一大锅,直径九尺九寸,九九归一;一次可以煮六十六个羊羔,六六大顺。沸汤滚滚,羊美吐气,瑞气腾腾,羊肉飘香。环县羊肉十八吃,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就是环县人的憨厚朴实,这就是环县人的热情豪放。
按照“引育推广肉用羊、进口纯繁奶山羊、提纯复壮黑山羊”的总体思路,构建“331+”现代农业产业化助推精准扶贫新模式,政府搭台念“羊经”,同心同德谋发展,“三羊开泰”产业兴,吉祥如意幸福来。
中国羊谷,善美环州。秦长城的巍峨,兴隆山的紫气,萧关古道的飒爽,灵武古台的幽静,宋代砖塔的雄浑,明代老城的稳重,古老的道情嘛簧,新韵的羊歌嘹亮,环江汹涌澎湃,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羊谷,善美环州,神气羊羊,名羊天下,环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张德芳,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