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专区 >> 羊谷动态 >> 正文
默认
打印文档

大学生成“羊倌” “羊芯片”促产业兴——陇东革命老区羊产业发展见闻

2022-05-16 20: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程楠、郭刚、王植樱、赵伟宏 编辑:管理员 点击:276

近年来,在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通过大学毕业生带动和高科技助力,羊产业全产业链正逐步形成,一幅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陇东黄土高原徐徐展开。

大学生成“羊倌”

环县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曾是我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没出息就回家放羊。”当地人曾这样“刺激”娃娃努力进取。如今,大学生返乡当“羊倌”倒成了让乡亲们夸赞的事。这群大学生在饲草加工、防疫管理、科学养殖等方面给农户做“教练”,开始把“羊文章”写在黄土高原上。

大学生“羊倌”秦泽民(左一)正在合作社工作。(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2018年,环县开始实施大学生养羊“三年千人计划”,针对返乡未就业并有意于投身羊产业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县财政每人列支1万元提供免费培训,引导他们参与到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大学生不仅为羊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还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等问题。”环县县委书记何英禅说。

“90后”小伙秦泽民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2018年他来到环县养羊。秦泽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承包了3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如今,他已是19个养羊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羊倌”。他说,今年计划辐射带动5000户养殖户,帮助乡亲们稳产业,实现户均羊产业收益超过25000元。

截至2021年底,环县羊饲养量已突破315万只,羊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来自羊产业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像秦泽民一样,环县还有800多名大学毕业生活跃在羊产业的各个环节。

“定心丸”温暖养殖户

过去,天灾、疫病、肉价波动等因素,多次带来肉羊价格“过山车”。近几年,环县通过各类补贴、保险和保护价收购等手段,给养殖户吃下稳产“定心丸”。

针对不同月龄、体重和品种的羊,环县《关于落细落实肉羊保护价收购政策的意见》均确定了对应的保护价。

环县的一处羊养殖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环县畜牧兽医局局长赵过存介绍,即使市场价格下跌,农户也能按保护价将达到出售标准的羊只,卖给合作社或屠宰场,政府会对合作社或屠宰场给予补贴。“不仅养羊户能赚钱,合作社利益不受损,屠宰场也可以不赔本。”

在环县木钵镇邓寨村,养殖户张会一正在自家羊舍忙碌。劳作间隙,他对记者说,两年来,他养羊的纯收入超过8万元。修建约15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政府补贴近2万元;去年,饲草补助有1200多元。

2019年,张会一在秦泽民的合作社打工,还学到不少养殖技术。现在,邓寨村的老“羊倌”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向张会一请教,这里俨然成了村“农技中心”。

秦泽民介绍,政府牵头给养殖户的羊买了保险,如因疫病死亡的话,每只可以赔付700到1000元。

“羊芯片”升级羊产业

这几年,环县不断推动科学养殖技术在大型养殖场、合作社和普通养殖户家中落地。越来越多的普通养殖户也有了一技之长。

如今,在大学生“羊倌”带动下,借助科学仪器,普通养殖户也能给羊做B超,甚至是胚胎移植。

有业内人士表示,养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产业发展,而羊产业升级提质,关键在于良种“芯片”。

科技赋能产业链。随产业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环县当地企业也紧盯良种羊繁育。从2018年开始,随着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安家”环县,在国内外专家共同努力下,当地肉羊品种、品质得以全面提升,为打造和发展“中国羊谷”提供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支撑。

在环县,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的智能机器人正在饲喂羊只。(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在庆环公司,国际家畜研究所教授韩建林正带领一群大学生“羊倌”,建立基因编辑实验室。他介绍,团队开展基因编辑研究的核心,就是利用全世界肉羊的优质基因,创造一个叫得响的中国肉羊新品种。“这就是未来中国自己的羊‘芯片’。”

通过筛选各类肉羊品种的优质基因,组合出新的肉羊基因类型,能为广大养殖户带来显著收益。“3年来,我们团队已为环县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示范推广了5万余只肉质好、产羔多的杂交羔羊。”庆环公司负责人李国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