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产量、新能源装机容量稳步增长,3个煤矿矿权成功出让,电力外送通道全面贯通;
羊只饲养量、出栏量实现“双增长”,“羊+”产业产值再创新高;
农文旅融合、生态治理、电商带农等一批“环县模式”示范推广;
待业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在家门口投身前沿科技……
从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到风光无限的新能源矩阵,从羊鸣阵阵的养殖场到代码跃动的数字工位,环县以"双能驱动"夯实工业根基、以"全链思维"重塑农业优势、以"数智基因"激活就业潜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跑出了资源型县域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01
双能驱动:构建现代工业新格局
在环县西北部蜿蜒的山梁上,20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与连绵的光伏矩阵交相辉映。
走进位于环县小南沟乡的华能庆阳600万千瓦风光综合新能源示范项目C1升压站,铁塔林立、银线交织。“C1项目建设已迈入快车道,集电线路铁塔组装已全面完工,工程进入线路全面贯通的攻坚阶段,预计于今年5月份投运。”C1项目负责人何佩泽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清洁电量为13.8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12696吨,减少烟尘排放178吨。
▲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乡拍摄的华能庆阳600万千万风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俯瞰。
在D2风光项目风机吊装现场,随着直径97米的叶片在百米高空与机舱精准对接,复工首支风机成功就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6台风机的安装作业。
环县,不仅是二类光能资源区和三类风能资源区,更是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输”多能互补绿色智慧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024年底,环县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40万千瓦,发电量突破36亿度,持续为“陇电入鲁”工程输送着绿色动能。
千米地层深处,能源革命悄然推进。在位于环县车道镇的山东能源西北矿业天竣公司刘园子煤矿调度指挥中心,16块4K超清屏的动态监控系统实时投射井下三维立体影像,154名工作人员动态尽收眼底。“经过全面检修工作,矿井工作面已具备复产条件。”山东能源西北矿业天竣公司刘园子煤矿总工程师王旺旺说,2025年刘园子煤矿计划安全出煤90万吨,安全掘进3500米。
▲山东能源西北矿业天竣公司刘园子煤矿航拍图。
依托资源富集优势,近年来,环县在传统与新兴的“双轨并行”中实现突破,坚持“发输储用造”全链推进,打造全省新能源开发重点县。
截至目前,全县可开发新能源资源量1635万千瓦,已规划开发规模达1252万千瓦,开发规模居于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庆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华能陇东能源基地配套储能电站开工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02
全链突破:打造“羊+”产业新高地
晨雾未散,环县王庄村鹏翔养殖合作社已响起此起彼伏的羊鸣。标准化圈舍里,数千只湖羊正悠闲进食。负责人张鹏飞边巡视边规划:“今年要推动品种优化和精细化管理,带乡亲们扩大养殖。”
▲张鹏飞(右)向村支书马鸿璞介绍羊饲料。
这位曾经的油田工人,用十年时间书写了黄土高原的致富传奇。2013年他携200万元积蓄返乡创业,却因经验不足,四年累计亏损300万元。凭着西北汉子的倔劲,张鹏飞重整旗鼓:流转1500亩土地种牧草,研修养殖技术,引进优质湖羊品种。如今他的合作社拥有8800平米现代化棚舍,年出栏超万只,成为全县乡村振兴标杆。
头雁引领群雁飞。王庄村256户村民90%从事养羊业,羊产业贡献七成村集体收入。村民刘怀宏从最初怀疑观望,到年养120只羊,“从防疫到销路都有保障,年收入七八万元,越养越有信心了。”刘怀宏说。
产业链延伸蓝图初现:村集体注资70万建设的黑山羊基地即将投产,计划饲养2000只陇东黑山羊,通过天然中药材饲喂打造高端品牌。“湖羊走大宗收购,黑山羊直供市场,双轨并行拓宽销路。”村支书马鸿璞说。
王庄村的“羊”光大道正是环县发展“羊+”产业的缩影。
▲环县芦家湾乡王庄村村民毛生洲夫妇查看小羊羔生长情况。
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子,近年来,环县以政策引导羊产业全面走向市场化。2024年,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375万只,饲养量、出栏量实现了“双增长”。庆环公司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联合共建全省首家“国字号”肉羊制种基地,建成千万串羊肉串生产线,开辟了羊肉精细分割“新赛道”。“环县羊羔肉”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入围2024年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达到53.5亿元。这座黄土高原县城的“羊”光大道,正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伸。
03
数智赋能:开创就业服务新范式
在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皮影之乡"“中国羊谷”等诸多美誉的西北小县城——环县,如今通过建立数字就业基地,累计让1135名未就业大学生、待业青年在家门口实现职业转型,开创了县域数字就业新范式。
29岁的返乡青年王婷用18个月时间从基础标注员晋升为项目经理,如今带领团队承接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数据标注项目。"原以为前沿科技遥不可及,如今通过标注系统训练AI识别障碍物,切身参与了技术变革。”她感慨道。
▲吴文娟(左)指导同事相关业务。
“人工智能标注师的工作是整理机器无法识别的数据,供AI公司训练模型。”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培训师吴文娟介绍,基地现已完成近20场培训,目前有60名人工智能标注师,其业务覆盖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全国十余座城市。
数字经济的触角深入数字就业基地的每一个格子间。“你好,系统显示你付款成功,但商家没有收到货款,我们可以协助你联系解决。”“先生,你反映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核实一下。”……密集清脆的敲击键盘声、此起彼伏的客服回复声,一个个电商小二、蚂蚁同学搭着数字就业的顺风车,尽力耕耘着自己的数字事业半亩田。
26岁的陈星,2024年7月进入环县数字就业中心,从事支付宝电话客服工作,因为工作突出,今年年初他转岗至办公室。“作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固定工作,不仅让我实现了经济独立,更有机会投身前沿科技。”陈星说。
▲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前台工作人员向职工介绍企业情况。
“新员工通过3至5个月考核可晋升管理岗。”环县数字就业基地负责人赵计良表示,计划2至3年内实现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转型,全面升级基地运营模式。
2025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曹育铮列出一组民生数据: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6亿元、增长4.9%;改善657户住房安全,自来水入户率55.36%,低收入人口医保报销比例87.5%;“气化环县”铺设长输管道37公里,入户安装8000多户;输转劳动力6.64万人、创收21.41亿元……
这座西北小城正在用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县域发展的辩证法——既要做大经济总量,更要激活内生动力;既要追赶发展速度,更要守住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