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走进环县>>历史沿革>>正文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环县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夏、商、西周,地属西戎。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属义渠戎国。战国后期属秦国北地郡。秦统一前后置方渠县(或方渠除道),属北地郡。西汉置方渠县(或方渠除道),治在方渠(今曲子镇刘旗村),属北地郡。东汉属凉州刺史部北地郡参䜌县。三国、西晋间,没入羌、胡。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安定郡及赫连勃勃夏国陇东郡。北魏属豳州西北地郡。西魏、北周置归德县,治在归德(今耿湾乡黑城岔一带),属宁州西北地郡。隋大业初,置弘德县,治在弘德城(今洪德镇),属弘化郡。唐初属马岭县,景龙元年(707)析置方渠县,治在方渠(今环城镇),历属庆州、安化郡、顺化郡。中唐时期,境内置若干羁縻州都督府和羁縻州,以安置内徙党项、吐谷浑部族。晚唐和五代初,降为方渠镇,属灵州。后晋天福四年(939),方渠镇升置威州。后周广顺二年(952),为避太祖郭威讳,改称环州,政区始用“环”称。显德四年(957),降为通远军。宋初仍置通远军,淳化五年(994)复为环州,领通远县,州、县皆治通远(今环城镇),属陕西路。天圣元年(1023)改通远县为方渠县,景祐元年(1034)复为通远县。金置环州,领通远县,州、县治皆在通远,属庆原路。大定年间,升为刺郡,领通远县。元置环州,领通远县,属陕西行省巩昌等处总帅府。至元七年(1270),县并入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环州为环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洪武间设环县守御千户所,弘治中设安边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庆阳卫。清置环县,治在环城。清初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康熙八年(1669)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庆阳府。民国仍置环县,治在环城,历属陇东道、泾原道、甘肃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1933),县政府由环城迁曲子镇。1936年6月后,民国县政府流亡于西峰镇、甜水堡和固原七营。

1936年6月,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解放县境,建立革命政权,环县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7月至1937年8月,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驻河连湾、曲子镇,1937年9月至1940年8月,庆环(陇东)分区党政机关驻曲子镇。革命根据地时期,境内相继建立环县、曲子、固北、豫旺、定环5县政权。环县初辖环城、洪德、黑城岔、胡家洞子、郭家塬、山城6区,后辖环城、洪德、耿湾、虎洞、毛井、车道、甜水7区,县党政机关驻洪德城、河连湾、环城南关。曲子县初辖曲子、八珠、木钵、天子、合道、马岭、土桥、悦乐8区,后辖曲子、合道、木钵、八珠、三岔(1942年6月划归镇原县)、土桥、马岭、天子、演武等区和曲子市,县党政机关驻曲子镇。固北县初辖毛井、车道、庙儿掌、二龙山、草庙子5区,县党政机关驻三条俭、苦水掌、河连湾,1938年4月县级建置撤销,毛井、车道、庙儿掌区划归环县。豫旺县1936年7月设立时,党政机关驻甜水堡,后迁至河连湾,所辖甜水堡、毛居井、罗山3区属今环县,次年3月县级建置撤销。定环县初辖耿湾、山城和罗儿崾崄、姬原4区,县党政机关驻河连湾、黑城岔,1937年10月县级建置撤销,耿湾、山城区划归环县。

1950年6月撤销曲子县,马岭、土桥2区划归庆阳县,曲子等5区划归环县。此后,境内县级政区设置、辖境和县党政机关驻地长期稳定,环县先后隶属甘肃省庆阳分区、平凉专区、庆阳专区、庆阳市。1950年代初,县辖环城、八珠、曲子、天子、合道、车道、毛井、虎洞、洪德、耿湾、甜水11个区。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辖曲子、合道、八珠、木钵、环城、洪德、耿湾、车道、毛井、虎洞、甜水、南湫、天池、小南沟14个人民公社,1962年3月辖30个人民公社,1965年1月辖17个人民公社,1980年3月辖25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人民公社改为乡,辖环城、西川、曲子、许家河、合道、何坪、演武、天池、吴城子、木钵、八珠、樊家川、车道、毛井、芦家湾、虎洞、小南沟、洪德、罗山川、耿湾、秦团庄、四合原、山城、甜水、南湫25乡。1985年3月后,环城、曲子等先后改乡为镇,2003年8月后,先后撤销西川、许家河、四合原、吴城子、何坪等乡。2017年,县辖环城、曲子、合道、木钵、樊家川、洪德、甜水、虎洞、毛井9镇,天池、演武、八珠、车道、芦家湾、小南沟、罗山川、南湫、山城、秦团庄、耿湾11乡和四合原旅游开发办公室,下设251个村、1487个村民小组和5个城市社区。2019年,县辖环城、曲子、合道、木钵、樊家川、洪德、甜水、虎洞、毛井、车道10镇,天池、演武、八珠、芦家湾、小南沟、罗山川、南湫、山城、秦团庄、耿湾10乡,下设251个村、1487个村民小组和6个城市社区。